• 1318阅读
  • 1回复

绍兴府学来历 宋代吴孜舍宅办学 [复制链接]

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一星会员
 
发帖
894
E币
122810
威望
2664
贡献
970
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2024-07-16 08:33:29 绍兴 
去年八月,稽山中学发现的《绍兴府修学记》残碑引起文史圈的关注。这块由陆游撰写的碑文见证了越州学宫向绍兴府学的变迁,见证了宋代绍兴教育事业的兴盛。时隔千年,绍兴府学这块土地依然以稽山中学的身份发挥着教育作用;追根溯源,其办学历史可从北宋时期吴孜舍宅办学算起。
  历史上,舍宅为寺的风气大为兴盛,而舍宅办学的记录却罕见。北宋时期,越州知州刁约准备新建学舍,但原本位于越州古城北隅的州学历经战火,年久失修,“学贡虽不废,然其陋已甚”,因此需要另辟校址,重建学舍。此时身为越州监簿的吴孜主动捐献自己的宅邸用作学舍。后任知州张伯玉在《越州新学碑》上记载:“治平元年夏四月丁卯,越州新学成。先时,学舍近市隘嚣,靡宁厥居。嘉祐中,始于州之东南隅得爽燥地,平衍高古,敞然一方,乔木渟水,有泮林之象焉。”吴孜舍宅为学舍,让越地的办学事业有了新面貌、新气象。
  办学的新气象不仅是校址的变迁,更是风气的重振。文献记载,越州学舍新开放后,知州张伯玉欣然前来,一身便装坐在了堂前。吴孜见了立即鸣鼓宣布学规,以办学者的名义告诫他要遵守学规,不得随意坐堂前。张伯玉听完,表示乐意做好表率,甘愿接受处罚。越地在办学上官民齐心的态度,从这件小事上就能看出来。
  吴孜有如此舍己为人的教育态度,得益于他早年求学于教育家胡瑗。胡瑗,人称“安定先生”,江苏泰州人,毕生从事教育,提出“培养致天下之治的人才”的教育理念,推广普及教育,注重言传身教,创立了高校寄宿制度,同时提倡兴办学府,在泰州建立了安定书院。胡瑗的教育理论与实践,示范于当时,垂范于后世。就在他逝世的第二年,吴孜在越州舍宅办学。胡瑗的安定书院如今保留在泰州中学的校园内,正如越州学宫如今演变为稽山中学一样。不过,教育家胡瑗至今尤有纪念,而吴孜的事迹却已鲜为人知。宋时,学舍内原有吴孜的祠堂,今已不存。
  南宋时,越州升为绍兴府,越州学宫也升为绍兴府学,知府王信增修学舍,陆游撰写《绍兴府修学记》,王十朋为吴孜祠题诗:右军宅化空王寺,秘监家为羽士宫。惟有先生旧池馆,春风归在杏坛中。
  王十朋这首诗耐人寻味。该诗肯定了吴孜舍宅办学的社会价值,将这一事件与王羲之舍宅为寺、贺知章捐宅作道馆相提并论。虽然这三者没有明显的褒贬区分,但是“惟有”一词还是暗含了诗人对吴孜办学更为青睐的态度,从中也可以看出宋代崇文兴教的时代特征。另外,如果说吴孜先生的“旧池馆”属于“杏坛”的一部分,它们直到今天仍能够吹到教育这一“春风”,那么,从这个层面上讲,吴孜因他对越地办学事业的支持,成就了同王羲之、贺知章一样不朽的历史功绩。
  《嘉泰会稽志》记载:“今天下县亦多有学,而会稽诸邑为盛”,吴孜的事迹有宋一代崇文兴教的时代风貌的反映,也是绍兴历来注重教育事业的缩影。喝水不忘挖井人,办学不忘旧宅院,吴孜舍宅办学的事迹值得在绍兴教育史上留下重要一笔。
http://epaper.shaoxing.com.cn/sxrb/pc/column/202407/16/node_11.html
1人打赏
0.50元
1条评分威望+1
大越帝国 威望 +1 07-16
游民
发帖
1258
E币
2784
威望
1723
贡献
51
沙发 2024-07-16 19:43:56 绍兴 
很好
快速回复
限70 字节
善语结善缘,恶言伤人心,文明上网,理性发言,请遵守《帖子发布服务协议及管理条例》
 
上一个 下一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