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完整版本: [-- 绍兴  这一汪水(一) --]

绍兴E网论坛 -> 80后一代 -> 绍兴  这一汪水(一) [打印本页] 登录 -> 注册 -> 回复主题 -> 发表主题

鉴湖渔父 2019-01-11 14:59

绍兴  这一汪水(一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绍兴  这一汪水(一)
     说起绍兴,都道是“江南水乡”,但4000多年前的绍兴却还是一块洪水频发,海潮倒灌的沼泽地。所谓“江南水乡”事实上是绍兴人书写的一本书,一本“惊天动地”“艰苦卓绝”的改造山河地理的书。如果要给这本书写一个提纲的话,也许是这样:“大禹”在会稽山中凿通了一条“溪”;“越王勾践”在山脚下筑了座“城”;“马臻”是在平原上围了一个“湖”(鉴湖);“贺循”延湖边修了一条“路”(运河);“汤绍恩”在海边开了一扇“门”(三江大闸)。每一章都写得那么“惊心动魄”“美妙绝仑”。
        绍兴的地理南高北低,南面是会稽山,北面是钱塘江杭州湾,中间有一块平原,但平原并不平静,山洪冲下来,海水涨上来,;还有东西二条大江,东边曹娥江,西边浦阳江,中间三十六条溪,它们时而安静时而狂野,平原其实是个半咸半淡的“水乡泽国”。最早的居民于越民族,他们深居山林,刀耕火种,披发文身,茹毛饮血。然而他们一代接一代,前仆后继,披荆斩棘,治水造田,把家园移到平原、海边,把绍兴建设成了“渔米之乡”。
[attachment=16495937]
    大禹对越地“情有独钟”,他在越地涂山娶妻成家,不过我觉得开始吸引他的可能是这里的山水地理,这里有山,有原,有海,是一个微缩的山湖海图,正是他实践“疏治洪水”的样板地,在这里他顺从地理,因势利导,以疏为主,灌通江河,逐惭成熟了他的冶水思想。同时带领本地百姓疏通了“了溪”,“了溪”在嵊州东北十五里,因曹娥江潮水倒灌,在清风峡口形成了一道沙坝,慢慢地形成了一个“堰塞湖”。他首先在土质松软的地方开口泄洪,不断挖掘缺口,以水冲淤,终于疏通了峡口,露出了一片田地。他又在沼泽平原上疏浚挖河,排泄洪水积水,修筑鸟田,种植水稻。后来大禹治水的记功,受禅,归葬都在会稽山中。
      越王勾践是大禹的后裔,既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,也是一个水利专家。他有三件功德,泽披千年,一是在丘陵山麓,海潮尾端兴建堤塘,用来畜积淡水,抗拒咸潮。分别修建了“吴塘,苦竹塘,富中大塘,练塘,石塘”等围垦大塘,因地制宜为稻田、湖泊、池塘、水库等,极大的扩大了越国的发展空间,让于越民族从山上走向了丘陵平原。
       二是建筑了勾践小城(现在的府山越王台),山阴大城(现在的绍兴城),把行政中心前移,“徙治山北”,即从会稽山中的平水迁到了会稽山的北面,“山阴大城的东、西两侧城墙,皆利用天然河道依江而筑,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了会稽山北麓洪水对都城的正面冲击;同时又引河水入城,解决了城市的饮用水问题”。从此这座城市历经2500多年的沧桑岁月,屹立在中华文明的前沿
      三是开凿了山阴水道,山阴水道是我国最早的古运河,“山阴故水道,出东郭,从郡阳春亭。去县五十里”,一路向东,总长约二十多公里。一条水道,一条堤坝,既打通了城市与东部平原的联系,又围起了51平方公里平原面积,扩大了粮田约6万亩。“十年教训,十年生聚”,十年时间,把这块缺粮地区改变为“民有三年之畜(蓄)”,“国有五万军粮”的富强国度。[attachment=16495939]
       4000年,从会稽山上不知流下了多少清泉,多少泥沙。2500年,绍兴城不知历经了多少世事更替,民间故事。于越民族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,流出大山,流向海洋。沧海桑田,弹指一挥间,仿如昨日,但越王勾践,卧薪尝胆,三千铁甲,吞吴称霸的英雄气概还驰骋在这块土地上。绍兴,这一汪水,一开始就带着一股山里人粗犷不羁的性格。
       经历了战国、秦、西汉,600多年的战乱荒芜,这块土地终于迎来了一位划时代的英雄——马臻,马臻为绍兴,贡献了自己的一切,以至生命,他是真正把于越民族带到平原,带进水乡的人。马臻筑境湖(宋后称为鉴湖),是当时的“三峡工程”。东汉永和五年(公元140年)会稽太守马臻发动民工,筑堤潴水,为东西二湖。东西两湖的中间线是从稽山门驿路一直向南到宛委山山脚下,堤坝长约五里。东西湖堤分别属会稽和山阴两县,东面从五云门至曹娥江,长约72里;西面从常禧门到西小江,长45里,府城长约6里,总计鉴湖堤东西长123里,全湖周长共358里。总接纳山阴、会稽两县36源之水;集雨时面积610平方公里,湖总面积189.9平方公里,相当于30个西湖。从此沼泽荒原变水田湖荡,“溉田九千余顷,民享其利甚巨”。
[attachment=16495941]
     鉴湖是一个极其科学的水利工程。长堤内,有包括斗门、堰、闸、阴沟等涵闸灌溉设施,“至宋代还有以上设施76处”,此外还在东西湖各设1处则水牌,按水位尺控制鉴湖溢洪。鉴湖真正成为一个蓄、灌、泄、排为一体的系统水利工程,绍兴平原成为了一个排灌有序,湖水宁静,河田交错,旱涝保收的“江南水乡”。此刻,绍兴,这一汪水,就如一个狂放的汉子,走出会稽山,醉到在鉴湖温柔的怀里。(未完待继)。

污水处理剂 2019-01-11 16:54

wallacez 2019-01-11 18:53
长知识了

鉴湖渔父 2019-01-11 21:41
疏理绍兴的山水地理历史,蛮有意思的。它不仅仅给我一种水乡自豪感,也让我看到历史的长河,而我们都是河里漂过的一片叶子。

鉴湖渔父 2019-01-11 22:03
我非常喜欢历史,过去我读人家写的绍兴4000多年的治水历史,都是学术性的,片段的,所以我试着把它全部串联起来,把整个脉络理清楚,中间我也写了我个人的一些思考。我不想人家说我知识多少多少渊博,我也不想做历史考古学家,我想寻找的是这段历史中让我感动的人与事,我对先人们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力量深深的敬佩。

鉴湖渔父 2019-01-14 13:51
     但绍兴,这一汪水,也是带着血和泪的。马臻修境湖时,淹了一些豪绅的田地,在鉴湖创立的次年,被诬告,朝庭不问青红皂白,判了“剥皮揎草”(剖肚塞草)之酷刑。后来会稽百姓把他的遗骸运回,安葬于鉴湖之畔,让他与烟雨浩淼的鉴湖永远相依相伴。
      官方正义的声音,一直到唐代,刺史张楚深念马臻之功,在墓旁“立祠宇”即马太守庙,到宋代,宋仁宗赐谥马臻为“利济王”,至晚清又重建庙宇。绍兴人民从来没有忘记他,同在钱清镇大王庙村,传说马臻是该村女婿,村民建了山阴马太守庙,庙内马太守与马娘娘同供,香火鼎盛,祭祀不及。宋代王十朋有诗云:“会稽疏凿自东都,太守功从禹后无。能使越人怀旧德,至今庙食贺家湖”。
[attachment=16498496]
    如果说马臻是鉴湖的奠基者,那么后来的人们,是新鉴湖的建设者。到了西晋,太守贺循组织百姓疏凿了“西兴运河”。运河从山阴大城,一路往西,经柯桥,钱清,一直通到钱塘江边的西陵(今萧山西兴),全长92里。后来西兴运河又与东线的“山阴故水道”相连,于是一条东至西兴,西至曹娥江的东西大动脉就此联通;再后来,东线运河又越过曹娥江与上虞江、姚江、甬江相连,直达宁波,绍兴有了一个出海通道,史称浙东大运河。到隋朝,京杭大运河开通后,浙东大运河越过钱塘江直达京津。从此,绍兴与世界,只有一叶扁舟的距离,世界的碎片。水乡的故事,故乡的思念,跟着一片片白帆,驰向神州,飞进梦里水乡。
运河,既是湖上的彩绸丝带,又是生命落脚,文明开花的地方。浙东运河二岸一路排开,钱清、华舍、安昌、柯桥、皋埠、陶堰、道墟、东关、百官、丰惠等等古镇,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运河这条洁白温润的玉带之上。从此,鉴湖儿女,温柔水乡,乌蓬穿梭,油灯夜读,黄酒一杯,家国万里。多少儿女情长,人间故事都在一脉运河中荡漾、流淌,在古镇中流传、停泊。[attachment=16498497]
      一汪湖水一条河,正是诗人们歌诵的天堂家园。这里是“山水诗歌”的起源,谢灵运:野旷沙岸净,天高秋月明,王羲之:山阴道上行,如在镜中游;是“唐诗之路”的开篇乐章,孟浩然:时时引领望天末,何处青山是越中;贺知章:惟有门前镜湖水,春风不改旧时波;李白:我欲因之梦吴越,一夜飞度镜湖月;杜甫:越女天下白,镜湖五月冷;更是陆方翁陆游的归宿:“镜湖俯仰两青天,万顷玻璃一叶船”“千金不须买画图,听我长歌歌镜湖”“处处闻渔唱。醉弄扁”。鉴湖的诗,就如鉴湖的水,碧水涟涟,波光粼粼,以千年不变的节奏,流进我们的心田。

wallacez 2019-01-14 14:19
鉴湖渔父: 但绍兴,这一汪水,也是带着血和泪的。马臻修境湖时,淹了一些豪绅的田地,在鉴湖创立的次年,被诬告,朝庭不问青红皂白,判了“剥皮揎草”(剖肚塞草)之酷刑。后来会稽百姓把他的遗骸运回,安葬于鉴湖之畔,让他与烟雨浩淼的鉴湖永远相依相伴。
[font... (2019-01-14 13:51) 

这么残忍的刑法

鉴湖渔父 2019-01-20 10:31



     千年鉴湖水流淌到了北宋大中祥符年间(1008-1016)开始有豪绅在湖中建筑堤堰,盗湖造田。到了南宋绍熙五年,湖面大减,鉴湖水系失去了原来的拦蓄调水功能,自然开始惩罚绍兴,南宋的水灾和旱灾分别是北宋的5倍,12倍。鉴湖需要重建,首先让浦阳江改道,引入淡水。即把浦阳江临浦以下段西小江(钱清江)转弯向东,流进鉴湖,流向三江口,再在三江口(西小江,曹娥江,钱塘江)建设三江大闸。这一重建历时400多年,一直到明嘉靖十六年(1537年),绍兴知府汤绍恩建成三江闸才告完成。三江闸修筑后,萧绍平原数百里又风调雨顺,八十万亩农田再无水旱灾害,西小江(钱清江)沿岸一万多亩盐咸地成为良田沃土,浙东运河又畅通无阻。绍兴,终于面朝大海,在大海边开了一扇“门”,从此绍兴人民站到了海的边上
[attachment=16504014]
    三江闸,绍兴这扇海潮边上的“门户”全长108米,有闸门28个,象征二十八宿,故又名应宿闸。建设三江闸有一个呕心沥血,热血悲壮的故事。建闸之初由于地基过于松软,无法打稳木桩。汤绍恩心急如焚,几度呕血,便到鉴湖马臻庙谒拜,请马太守显灵赐教。一天夜里,马太守终于托梦于他说:“后迹追前迹,百世瞻功烈,若要此闸成,除非木龙血”。汤公醒来后惊出一身冷汗,他马上起床敬拜。莫龙,正是石匠首领,他闻讯后赶来,慷慨激昂,愿意献出自己的一腔热血来建大闸。他当场割破了自己的手臂,将血涂在木桩尖端,把木桩打入泥中,但还不成功。这时,他欲刎颈献出一腔热血,汤公竭力劝阻。但莫龙乘人不备,用拳猛击自己的胸膛,口吐鲜血,喷洒在木桩及施工现场,献出了生命。莫龙的壮举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民工,也感动了周围的百姓,自发而来的群众纷纷加入,大家齐心协力,终于打稳了桩基,施工得以顺利进行。
今天的三江口已经北移,在它的北面又建了新三江闸和口门大闸,老三江大闸像一个历经沧桑的战士寂静的站立着,岁月可以剥蚀他的容颜,但谁也磨灭不了汤绍恩,莫龙的丰功伟业和铁血意志。从历史的长河中看,即使最伟大的当代建筑工程也将湮没消尽,唯有建设者勇敢、智慧、无畏的精神,才是无字的丰碑。
[attachment=16504015]
     这座丰碑上还刻着,1968年冬,绍兴县里一声号令,“六九丘”围涂大会战拉开帷幕,4万名民工从全县各地集中到马鞍等地,在绍兴县马鞍公社童家塔、丁家堰、汤湾一线的萧绍海塘外,以各乡、村为营、连为单位,有的搭棚住,有的住村民腾出的空房。早上一人一担石,从石塘山上挑到海塘边,然后赶回来,到天黑才能回到工棚,就以这种蚂蚁搬家的方式,愚公移山的精神,1969年1月8日,围成滩涂6000亩。从1968年到2007年,绍兴县共围涂19次16丘,海边、从马鞍姚家埠向北推进了18公里,形成了一块14.29万亩滨海平原。这项恩泽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,又有55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1969年舟山公社村干部徐长洪就牺牲在海涂大堤的抢险上,如今,一座“长洪闸”巍然的屹立在滨海的大地上,屹立在绍兴一汪水的中央。
     [attachment=16504016]
绍兴变大了,古鉴湖变小了,现在大家称的古鉴湖,是指东起亭山,西至湖塘,长22.5公里,面积约30.44平方公里的一条宽窄相间的河道,大多绍兴老酒企业都在这片水域中取水酿酒。一汪鉴湖水,一坛绍兴酒,绍兴老酒就如鉴湖的水,看似平静如镜,实则藏着汹涌的波浪,可以翻江倒海;似乎平平淡淡,其实浓情密意,柔情万千。它清澈透明,亮如琥珀,它芬芳浓郁、醇厚绵长。喝一口,醇正甘甜,细细品方能感觉到酸、甜、鲜、苦、辛、涩六味齐盛,这是酒的味道,也是生活的滋味。所以我过不了没酒的生活,缺了酒就觉得缺了点什么。人生需要酒就如湖水需要波浪一样,那么自然而然。
     由绍兴一汪水来酿造绍兴老酒,用四千多年的时间来陈酿这坛绍兴老酒,这就是历史的酒。端起一杯酒,少饮微醺时,生活的劳顿苦累慢慢的模糊、放下,饮到浓烈处,一股自由浪漫、英雄悲壮的气概从胸口满溢出来。饮绍兴老酒是这样,饮绍兴的历史也是这样。

67785 2019-05-06 15:15
绍兴,我是从梁祝故事开始认识绍兴的,梁祝让我中毒了


查看完整版本: [-- 绍兴  这一汪水(一) --] [-- top --]


Powered by phpwind v8.7 Code ©2003-2011 phpwind
Time 0.036788 second(s),query:6 Gzip enabled